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刘金才教授精彩学术讲座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 2015-10-18 浏览次数: 303

(外国语学院研会新闻中心 刘志云/撰稿 李娅群 黄婧丽/拍照

    10月17日上午9点,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贵州大学总第277期文科讲坛(2015年第25 期)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举行。此次讲坛特邀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金才教授为广大师生作了主题为“中日前近代商人伦理思想的差异与对儒家伦理的吸纳和扬弃”的讲座,讲座由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杰教授主持。

     刘教授从日本为什么在从近世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超越了中国这一问题着手,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表面上看是由于日本的明治维新,但深层次来讲应该是与两国的社会价值取向有关,即发生在近世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商人的伦理思想与商业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他还指出,日本近世的商人阶级即町人阶级把握着商品经济的主导权,成为推动近世商品经济发展的主体势力,在这样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尊重货币”、“金钱本位”、“善于营利”、以正直、俭约、精算赢得财富的社会价值取向,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相适应。这种社会价值取向不仅推动商业资本的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萌芽,同时也破坏了近世封建主义的身份制度、道德本位以及朱子学的伦理价值体系。

   于此相对,中国的商人阶级到了前近代仍然无法形成独立的阶级势力,也因此无法构建区别于统治阶级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系。虽然也曾出现过晋商“重商立业的人生观”和“诚信义利的价值观”,但大多数中国近世商人未能扬弃以“重农抑商”、“权利本位”及“重义轻利”为中心的传统儒家伦理价值取向,而是将自己的价值观纳入到儒家伦理价值体系中去,倡导以“儒商为荣”的伦理价值观,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伦理精神方面都未能像日本近世商人一样在社会变革中担任重要角色。

    

   最后,刘教授从“中日商人对各自身份和职业之价值认定”和“中国前近代商人对商贾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两方面对该专题进行了进一步地阐释,以日语中“商工”和汉语中“工商”的说法为例,揭示中日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自我定位,令人耳目一新,获益匪浅。发言结束后,现场学者就相关问题同刘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此次论坛为进一步推动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活跃外国语学院的学习及科学研究的氛围都起到了较大的鼓舞作用。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编:550025  电话:0851-8292035  传真:0851-8292035  备案序号:黔ICP证201008207800号
Copyright 2009-2013  贵州大学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