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第四届“瑞思杯”模拟联合国大会——“我辈岂是蓬蒿人”
发布时间: 2017-05-27 浏览次数: 447

外院新闻中心讯(林培艳/文 刘卉玲、黄明慧/摄影)525号晚七点,由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共青团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委员会和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会承办,瑞思学科英语•贵阳区域赞助的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第四届瑞思杯模拟联合国大会(第二场会议)在贵州大学(以下简称贵大)新区西楼105报告厅举行。出席本次会议的有贵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吴静,贵大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杰、党委副书记罗俊松,瑞思学科英语•贵阳区域投资人、校长陈静,贵大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邓耘、芮婷与沈麟,外教Mark;指导教师李倩曲、学院团委负责人韦伊到现场观摩;模拟联合国大会代表队,贵大本科生、研究生代表,记者团代表,各学院代表参加大会。

 

 

点击查看原图

 

 

 

本次大会以“群英荟萃模联现,争锋相辩大会见”为主题,旨在提升同学们的校园生活质量,让在校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才华,充实自我。罗俊松首先上台致辞,他对莅临此次活动的领导、评委及同学们表示了诚挚的感谢。他说,校园文化建设意义深远,而外国语学院正为着这种深远的意义不懈探索着新方向与新路径,今晚的大会主题,就是外国语学院努力建设校园文化的最好表达。

 

 

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辈读书人更加应该多多关注国家大事。这次的模拟联合国大会,便给了同学们一个就全球问题发表自己意见的大好平台。在此次大会中,由学生组成的各国代表们积极发言,他们的言论多次引起现场的掌声雷动。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一声声对美国代表的“质问,也不是各位代表们对身后“国家主权”的激烈维护,而是模拟联合国大会主席杨运强调的那一句“Please use ‘our country’ instead of ‘I’.”。这样认真谨慎的态度,也贯穿了这次大会的始终。在新闻发布会环节,各国代表们就全球反恐问题时有激烈的讨论与争辩,但场内始终能听见主席团的“Time up”,保持整个会议的公平性。新闻发布会结束后,主席团对这场会议各国代表进行了简短的总结。评委陈静与外教Mark分别上台发表了简短的评价。陈静表示,在当今世界,语言成为教育的一大重点,是我们与世界进行交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作为一名语言的学习者,她为参与会议的众位感到骄傲。而Mark则说他对能够参加此次活动感到非常荣幸,他认为同学们无论在英语的发音、表达上,还是在对国际性问题的认识上都表现得很棒。

 

 

 

在等待获奖名单的时候,周杰发表了演讲。她首先幽默地表示,会议时间持续有些长,让自己的讲话时间不得不缩减。周杰对此次会议众位工作人员与志愿者的奉献与努力做出了肯定并向他们表示感谢。她说,这是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动,正是由于各方人员的不断努力,才在今晚为大家呈现了这样一场精妙绝伦的国际会议。在会议的各个阶段,同学们都发挥出了最好的水平。这场会议让同学们能够了解全球时事、政治,并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同学们的表达技巧。周杰表示,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外国语学院在未来还会继续开展。

 

 

本次会议的《最佳决议草案奖》由俄罗斯获得,《最佳立场文件奖》由埃及、法国、西班牙、俄罗斯获得,《最佳代表奖》由俄罗斯、美国、巴基斯坦获得,《最佳记者奖》由印度、约旦、索马里获得,《最佳团队协作奖》由俄罗斯、印度获得,《最佳代表队奖》由埃及获得。众位国家代表纷纷上台合影。

 

会议结束后,记者采访了获得众多奖项的俄罗斯队,公共管理163班的曾宇捷同学,同时也是俄罗斯队的Reporter。她表示,虽然自己是一个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但她却是热爱外语的一员,大学本来就是个不断挑战自己,创造可能性的过程,她享受每次的活动和机会。在记者提及俄罗斯队获得的众多奖项时,她显得非常激动,她说:“我们的秘书为了这个比赛,熬夜了几个晚上,而我们最终也证明了自己。在过程中我们不断收集相关资料,对联合国有了更详细的认识,口语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相信明年我们还会参加模联的!同时,外国语言文学专业165班的周桐同学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当记者问及参加此次活动的原因时,他这样回答:“首先,我觉得模联的开展方式非常新颖,而不是司空见惯的晚会、讲座,而且差不多全程英语交流,对我这样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当真正进行的时候,作为观众,你会认真倾听讲话,试图理解大意。作为参赛者,则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立刻做出反应,找出他国的弱点,并提出反驳。这也是锻炼我们语言能力的一次有趣体验。”

 

到此,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第四届“瑞思杯”模拟联合国大会圆满结束。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编:550025  电话:0851-8292035  传真:0851-8292035  备案序号:黔ICP证201008207800号
Copyright 2009-2013  贵州大学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