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2019年第83期文科讲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19-10-29 浏览次数: 584

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科讯2019101914:1015:40上海理工大学杜勤教授作题为《认知翻译学视角下的日汉翻译实践》的学术讲座。讲座在我外国语学院226报告厅举行,副院长王晓梅教授主持了讲座。

杜勤,上海理工大学日语系主任、教授,大阪大学文化语言学博士。现任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上海分会常务副会长、上海中日校企联盟会副会长、上海市日语口译证书考试专家组专家、日中翻译文化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等职。曾任上海市翻译系列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日语学科组委员。出版专著多部,主编各类日语教材及教辅书籍20余册,其中普通高等院校国家级规划教材《日本语听力24册》、《标准职业日语1-5册》、《汉日翻译教程》共十册。主要译著有荒木见悟《儒教与佛教》、渡边淳一《光与影》、福泽谕吉《西洋国情》、千田稔《细腻的文明》、夏目漱石《心》等。

讲座伊始,杜教授从翻译狭义和广义的概念开始,加深了大家对认知翻译学的理解,并举例说明了归化法和异化法这两种翻译策略。归化法指的是以读者为中心,尽量将源语言按照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习惯翻译成地道的目标语言,这样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异化法指的是以源语言为中心,尽量不改变源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习惯翻译成目标语言,这样能保持源语言中特有的文化,有助于使读者感受到异国文化特色。“归化”和“异化”相辅相成,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缺一不可。“归化”法多用于认知体验缺失的情况。

杜教授在讲座中还提到,翻译是“戴着镣铐跳舞”,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受到出版社的要求、意识形态、文化与宗教的禁忌、目标语读者的审美情趣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同时译者是翻译一件事(event),而不是翻译个别文字(word)。翻译中出现的种种偏误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为探求对应词而不要为字面形似的假象所迷惑,首先要克服望文生义主义,要去索求译文的“神似”本质。

同时,对于日语和汉语表达方式的“模糊”和“清晰”也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日本人通常将含而不露、委婉简介我的寡言少语视为美德,而把一切都溢于言表的行为视为恶习。众所周知,日语中许多语言信息含而不露,恰似隐藏在冰山之下。在翻译中有时必须经过译者的认知体验对原著文本信息进行补充性还原,采取加译等手法,再现和移植原文的认知体验,并激活和重构其认知体验中冰山之下的潜在性信息要素。通过实例分析日汉互译中“模糊”与“清晰”之间的转换。在翻译中译者有时必须要甄别源语与目标语的认知体验的异同,进行从一般到特定、从抽象到具体的词义重构。

最后,杜教授还提到了日语教学中的 “灯下黑”现象,指出这种现象不利于“用外语说好中国故事”,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国内的日语教材《新编日语》、《日语综合教程》大都选材于日本的国语课文、小说或散文;局限于教材,阅读总量不够,被各种考级牵着鼻子走。同时提出建议:要扩大阅读量,坚持浏览《人民中国》《新华网》等日文网站中的中国时事、政治、历史的相关报道。

在讲座结束前的互动环节,杜勤教授热情解答了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在讲座的最后,王晓梅副院长代表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感谢了杜勤教授的精彩讲座,并对此次讲座进行总结,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文字:杨倩

图片:张炜慧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编:550025  电话:0851-8292035  传真:0851-8292035  备案序号:黔ICP证201008207800号
Copyright 2009-2013  贵州大学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