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第14期学术系列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1-12-20 浏览次数: 758

20211217日中午13时,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第14期学术系列讲座于外语楼201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周杰教授主持,特邀了成都锦城学院文举副教授作题为“Linguistic positivity bias in academic writing: A large-scale diachronic study in life sciences across 50 years的学术讲座。文举副教授不仅是成都锦城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数字化课程资源研究分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成都翻译协会翻译与教育专委会主任和四川省应用外语研究会理事,而且是微软认证专家(MCP)、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MCSE)和微软认证数据库管理专家(MCDBA)。

(图为文举副教授)

 首先,文举副教授介绍此次汇报的研究是他与上海交通大学雷蕾教授合作,于20218月份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pplied Linguistics上的文章。该研究通过对近50年(1969-2019123本生命科学学术期刊共77万余篇文章的历时分析,采用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发现了学术文本中的正面情感呈上升趋势,通过大规模的真实语料、从历时的角度证实了学术文本中“积极语言倾向”这一语言现象。此外,该研究还首次对学术文本中的情感功能进行了详细考察。

 他以“bias(偏见)一词引入研究主题:语言学上的积极语言偏移现象。即人们说话时,倾向于更多地使用积极的语言来描述事物美好的一面,以更快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波丽安娜假说”(The Pollyanna hypothesis),指词语的感情色彩义在语境中一般向积极、好的感情色彩义方向偏离,这与人类天然乐观向上的倾向有关。

 紧接着,文举副教授以大家所熟知的淘宝和大众点评作为例子解释什么是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并介绍情感分析的两种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machine learning-based approach)和基于辞典的方法(lexicon-based approach)。此外,还可以通过三个不同的维度来进行情感分析,即文本分析、句子分析和具体层面的分析(如产品的外观、功能等)。他进一步具体阐释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和基于辞典的方法的过程及其优缺点,梳理了前人研究情感分析的不同角度与局限,在此基础上说明该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图为参加讲座师生图片)

 文举副教授和雷蕾教授合作的这项研究表明:通过语言大数据(big data),语言学者可以促进公众对科学社区文化及其学术文体的认识,这项研究也是对于学术论文语言呈现出“积极化”情感色彩的一项有趣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对于学术英语教学、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情感分析有重要的意义。

交流环节,师生积极踊跃地和文举副教授请教和探讨学术问题。针对大家提出的关于研究方法、数据处理、中文文本情感分析、情感分析打分标准等问题,他都一一给予了耐心细致的回答,令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讲座最后,陈蕊娜教授代表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由衷地感谢文举副教授的精彩讲座,并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本次讲座文举副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以及清晰明了的研究思路,给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院师生带来了情感分析的语言学研究视角,拓宽了师生们的科研视野。



文字:王曼、钟卓君

图片:吴雪薇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编:550025  电话:0851-8292035  传真:0851-8292035  备案序号:黔ICP证201008207800号
Copyright 2009-2013  贵州大学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