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2025年3月31日,外国语学院“‘彝’路生花”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模拟工作坊旅游坊和缅甸语坊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点研究生党支部共同举办“译彩彝风,共鉴民俗”彝族文化风采展示活动。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朱晓烽、教学科科长李蓉、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文群、彝族月琴传承人李富聪、彝族刺绣传承人唐柱姐等参加活动,学院共100余名学生参与。

(外国语学院学生听取文群老师讲座)
文化为基,语言为桥:多维度展现彝族非遗魅力
在外语楼外阶一教室内,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文群女士带领彝族女孩们现场演绎彝族婚嫁歌,月琴传承人李富聪则用月琴弹奏《伤心哭嫁女》,彝族女孩的吟唱与悠扬的琴声交织,生动再现了彝族女性出嫁时的情感世界,令现场中外学子为之动容。


(彝族女孩与月琴传承人李福聪老师现场演绎)
国际视野,多元碰撞:翻译赋能文化传承
本次活动设置多语种翻译环节,鼓励外国语学院学生与多国留学生共同参与《伤心哭嫁女》歌词翻译、进行“婚嫁习俗对比讨论”互动。中外学生分享本民族的婚俗文化,在差异中寻找共鸣与共情,不仅彰显了语言的力量,更体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理念。


(外国语学院学生与留学生共同翻译彝族诗歌)
实践育人,创新传承:民族文化沉浸式体验
在彝绣体验区,彝绣非遗传承人唐柱姐现场指导学子们刺绣太阳纹等传统图纹,讲解纹样背后的吉祥寓意。留学生们手持针线,在绣布上勾勒出对彝族文化的理解与欣赏。

(彝绣传承人唐柱姐现场教学绣法)
政策引领,青年担当:谱写文化自信新篇章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译彩彝风”活动以多元共融的姿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贡献了高校学生的智慧与力量。学院将继续发挥多语种优势,搭建更多文化交流平台,让世界听见中华文化的多彩之声。

(全体大合照)
文字:吴 优
图片:骆彦珺、李子坤
编辑:彭芳坪
一审:李 蓉
二审:朱晓烽
三审:周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