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外语志愿者社团能力提升讲座(一) ——疫情后之翻译实践
发布时间:
2020-11-27
阅读量:
618

20201123日下午1:00,贵州大学外语志愿者社团2020年第一次讲座在外国语学院310室开讲。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日语笔译专业及英语语言应用文学专业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主讲人王晓敏老师以“疫情后的翻译实践”为主题展开讲座,旨在帮助今后更好的服务大型国际会议,如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以及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等的学生们树立良好的翻译意识。



讲座伊始,王晓敏老师就以如何看图翻译为例,引发志愿者成员的思考。随后,王晓敏老师紧扣“外宣意识”、“中英转换”、“边译边学”以及“政策理解”为要点,通过剖析有关疫情的中英翻译实例,和志愿者成员畅谈“翻译是需要认真观察,勤动脑子”的心得。

在谈及“外宣意识”时,王晓敏老师结合时下常用术语,诸如“无本地新增病例”、“境外输入性病例”、“防止疫情反弹”、“华南海鲜市场”、“白衣战士”,强调在汉译英时用词应得当,尤其是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词汇的语义色彩的判断更是不容忽视。结合新疆地区的新增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王晓敏老师详细阐明了“无本地新增病例”这个术语的多种表达之间的差异,强调翻译要从真实语境着手,做到文本和人文的有效结合。



讲到“中英转换”时,王晓敏老师以外文局专家重译“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和“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为实例,既指出中国政府在抗击新冠疫情不同时期做出的不同应对措施,又声明翻译并不是“一次性的活动”。王晓敏老师讲到:“即使是翻译专家,也会在做完翻译后,不停地反思自己的翻译实践,以寻求最恰当的翻译方式”。强调在掌握翻译理论技巧的同时,还必须结合文化差异,“于寻常处见功力,于细微之处见真章”。



今年的新冠疫情来势汹汹,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引领下,在全国人民一盘棋的政策指导下,中国的新冠疫情已得到全面控制。应对疫情,我们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对重要物资实行国家统一调度”。显然,该句涉及到了“政策理解”,而如何翻译“对重要物资实行国家统一调度”,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她们各抒己见,王老师并没有直接指明哪一个译本更好,而是从不同角度分析每个译本,给志愿者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践行各自的译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对于翻译而言,仅仅有实践是不够的,诚如晓敏老师所言,作为外语学习者,我们还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本次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顺利结束。




文字:黄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