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国翻译史:第八届翻译史研究暑期班在我院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
2025-07-02
阅读量:
10

为进一步培养翻译史研究人才,推动翻译史研究发展,6月23日至28日,由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办、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协办的“阅读中国翻译史:第八届中国翻译史研究暑期班”在我院成功举行,来自清华、北大、复旦、北外、上外等重点高校的45名硕博研究生参与其中。



 6月23日上午暑期班开班,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朱晓烽主持。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黄克武教授、浙江工商大学沈国威教授、复旦大学邹振环教授、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禹玲院长出席,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杰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教授分别致辞。周杰对参加翻译史暑期班的全体学员和老师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学院学科发展的总体情况,她表示,翻译学科是我院的重点发展学科,希望通过本次暑期班的举办,为学院的翻译研究滋养新的学术增长点。王宏志在致辞中介绍了暑期班的基本情况,向学员们传达了殷切的期许,希望参会师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也正是举办暑期班的初心和意义所在。

    

王宏志为暑期班授第一课,主题为“翻译(史)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兼论翻译与中国近代史”主要介绍翻译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研究方法。他系统介绍了翻译现象的定义,翻译现象研究的步骤以及翻译现象与历史的关系。为了让学员切实体会“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理念,以中国近代史中,重大历史事件为例,探讨翻译与历史的关系。以马戛尔尼访华使团为例,提出这一历史事件背后的翻译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英国第一次派遣使团来华,翻译传递了什么信息?对后续历史发展起了什么影响?饶有趣味,引起广大师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深度激发了学员们对于翻译史研究的热情。

6月24至26日,暑假班分别由沈国威、黄克武、邹振环三位老师进行授课。24日,沈国威作题为“近代译词研究的射程与方法”的专题课堂,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沈老师从译词的基本概念入手,系统阐述了译词的定义、等值性、目的性等核心问题。他指出,近代汉语词汇的不足是催生近代译词的主要原因,并详细分析了近代译词的三种形式及其内容与形式的特征。还特别区分了典型译词与非典型译词的特点,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员们对译词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5日,黄克武在“笔醒山河:严复译著与近代中国”的课程中以严复的翻译实践与思想启蒙为核心,深入剖析其在近代中国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引领在场师生们一起走进了严复的世界。不仅让学员们深化了对严复“笔醒山河”之启蒙价值的理解,更以鲜活的历史叙事激发了他们对跨学科研究的兴趣。通过严谨的史料分析与人性化视角,将严复从“启蒙偶像”还原为“在困境中挣扎的先行者”,其学术精神与现场感染力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6日,邹振环在“译史研究中札记的作用”的课堂上为师生们带来了翻译史研究的全新视角与方法论指导。他指出,中国翻译史研究目前面临着理论与方法的双重困境,缺乏具有发散性的理论体系和针对具体研究的指导性方法,多是借鉴社会学、历史学、比较文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因此,他尝试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切入,提出一些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研究工具,以期为译史研究开辟新的路径。他强调,系统性阅读是学者训练的重要环节,而札记则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载体,不仅有助于存稿备忘、交流心得,还能锻炼研究者的理论思维能力。

6月27日,王宏志老师和所有暑期班学员就“翻译史研究的路径与挑战”主题集中进行讨论。并于次日给大家带来“翻译与文学之间:以卞之琳莎士比亚翻译为例”讲座。他提到“文学翻译研究约等于是文学研究”,同时谈到翻译文学系统是文学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强调翻译与文学之间的紧密连接关系。接着再用鲁迅作品《药》谈到了文学的内部和外部研究。最后对卞之琳的历史背景、学习经历以及相关的政治背景进行介绍,谈到卞之琳三重身份:诗人、文学翻译家、学者,并对卞之琳的诗歌翻译进行详细解读。

28日晚,暑期班结业。王宏志、黄克武、周杰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此次第八届翻译史研究暑期班的成功举办,是学员们学术成长的重要机遇,标志着我院在学术研究中的坚实一步。未来,我院将继续秉持学术创新精神,举办更多优质学术活动,培养更多优秀学术人才,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图片:钟礼芳 王英英 蔡红叶

文字:钟 超 曹莹莹 万海洋

一 审:康  洋

二 审:周  杰

三 审:周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