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村长“非遗传薪·傩韵黔行”实践队赴德江县 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
2025-10-22
阅读量:
10

8月17日至19日,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村长“非遗传薪·傩韵黔行”实践队赴德江县开展“探寻傩韵根脉、助力文化传薪”调研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多维创作等形式,为德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传播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队员们循着德江的文化脉络,在德江傩堂戏博物馆馆长冉涌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珍贵藏品。

                    

在“中国傩戏第一村”稳坪镇铁坑村,驻村书记李鹏为队员们播放傩戏宣传片与精选的表演片段,队员们未亲见其表演,已沉醉在那独特的艺术气场里。随后,他带领大家走进稳坪镇傩文化陈列馆,馆内的展品与傩堂戏博物馆相映成趣,进一步勾勒出傩戏文化的全貌。

                    

在省级非遗传承人张连发的家中,他展示了学习傩戏所需的道具和亲手绘制的傩坛画与工工整整誊写的傩书本。画卷上的人物眉眼生动,傩书本上的字迹力透纸背,那一笔一画间,满是对傩戏文化的赤诚热爱与执着坚守。队员们屏气凝神地观赏着,指尖轻触过纸页的温度,仿佛触摸到了非遗传承最本真的脉搏。

                    

                    

                    

调研中,队员们不仅专注于傩戏表演的一招一式、面具制作的一凿一刻,更深入思考着这古老文化在乡村社会中的现实意义——维系邻里情感的纽带,凝聚乡土认同的符号,更是激活乡村文旅的潜在动能。同时,队员们也关注傩戏的国际传播现状,思考如何用双语媒介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让这朵黔东非遗之花在更广阔的舞台绽放。

短暂的实践在队员们心中刻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面具上流转的色彩、戏文里蕴含的智慧、传承人眼中的执着,都化作了青年学子守护文化根脉的动力,愿这份对傩戏的热爱与担当,能如德江山间的晨雾,悄然浸润文化的土壤,让古老的非遗在青春的守护下,持续焕发新的生机,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中晕染出更动人的色彩。



文字:王 媛

图片:吕婷婷

一审:吴江进

二审:杨莉萍

三审:周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