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嘉一到贵州大学做讲座
发布时间:
2012-03-29
阅读量:
377
从零开始的在华十年
(外国语学院 李兴楹)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贵州大学成功举办第七届日本文化节,并且很荣幸地邀请到了研究员加藤嘉一先生到校做讲座。
加藤先生作为一个日本人,对中国和对中日关系的看法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为什么选择来中国
在中国,“日本”二字十分敏感,日本人也并非纯粹的外国人这么简单。加藤坦言道,“我”从小就因为个子高的原因被人排挤,时常大多数人保持沉默的时候“我”喜欢说出自己的意见,在日本,沉默是一种谋生的方式,而“我”却比较喜欢表达自我。“我”和父亲跑步的时候会拿着世界地图看,会思考其他国家的年轻人是以一个怎样的方式谋生。刚开始就特别喜欢学习英语,刚开始打算去联合国工作,但在联合国工作需要掌握两门以上联合国官方的语言,最后考虑的阿拉伯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都不适合“我”,最后机缘巧合选择了汉语。从“我”的家乡伊豆到北京到底有多远,其实真的很远。但是当来到北京大学的时候,很多固有的对中国的看法完全改变了。
在北京大学的学习
刚开始来到北京时我很惊讶这里的环境,在想象中的中国应当是“赤化”的,但是这可能是外国人对中国的偏见,在北京大学的芍园“我”度过了7年的时光。“我”有两个爱好,读书、跑步,“我”很享受他们带给我的乐趣。“我”也很享受独孤,这可能是一个人成功的要素。在北京大学有我成长的起点,在这里我时常与未名湖一起各自享受着各自的独孤。每天在这里跑步,还可以爬上景山公园去看看北京的改变,而一个人的改变与保持自我的选择,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北京大学里面遇见很多“牛才”,这里是一个小联合国,“我”已经不用再去联合国。
二、我的语言哲学
语言的学习酷似一场马拉松比赛,最重要的是坚持,还要做到自信、环境、方法三点的结合。一开始有很多事情需要纠结,折腾得人筋疲力尽,可是没折腾的人是没有未来的。“我”的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理想,我到北大西门的肯德基勤工俭学的同时利用身边的资源学习汉语。“我”每天都会去找大妈们聊上半小时,不懂的地方就掏出准备好的笔和小本子记录下来,我还每天坚持听广播,和许多人闲聊。在这样一个边学习边怀疑边批评的过程里,成长了很多。
三、走上评论员的路
2005年4月10日,《全球连线》节目组邀请我做了一次临时的记者,亲自参与到中国的游行中,并作出评论,这对于一个生活在中国的日本人来说是有很大的困难的,稍不注意就可能把自己逼上绝境,没有学过外交辞令的“我”,在回答主持人的时候用自己的话说到“问题的出现是中日两方面的,双方都应该反思,日本的一些政治家如果做出了伤害中国人民情感的举措,应当端正态度。”这样我就不断的进行评论,成为了现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