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5个多小时的辗转,我们终于抵达奎屯。火车站不大,没有拥挤,没有嘈杂,放眼一望,便看到早已等候多时的赵红斌学长。三步并作两步,我们急切地想要甩掉一路的疲惫,用最好的状态去和学长相处、交流。
图为笔者(左二)与赵红斌学长(左一)在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合影
尽管在出发前已经通过微信和学长有些接触,也看过照片,但眼前这个身材高大健硕,说话慢条斯理的学长还是和我在脑海中的想象有些不同,给人稳重、可靠、细致的印象。而更加让人难忘的是他学习和成长的故事。
2006年9月,那时还没有直达的火车,从家乡新疆到贵州,经过多次换乘,红斌哥才到了贵大。在大学,除开坚持晨读、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外,师兄还参加班干竞选,担任班级生活委员。心存“给我一缕阳光,换你一片春天”的想法,细心的他会在每次班级活动后精选照片,按每张照片中的人数洗好,送至大家手里。正是因为他的细心和负责,大二时他被推选成为班长。坚持从小处着眼,用心服务班级,他的工作毫无疑问地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与支持。
刚刚担任班长不久,红斌哥便做出了一件令所有同学都为之动容的事。没有下过乡、没有支过教的他,无意间看到学院支教队家访期间拍摄的一张照片:教室里,一个穿得很破烂的学生,正在全神贯注地认真。支教队员告诉他,这是一个麻江县贤表地区的孩子,因为家里交不起午餐费即将面临辍学。刹那间,师兄觉得应该为这个孩子做些什么。于是,他召集班委商量、讨论。又召开班会,向班上同学讲明情况。最终,班级决定每人每月1块钱,一起资助这个孩子。每人每月1块钱,看似微不足道,但30人就有30元,就能让一个孩子免于失学之苦。就这样,他们坚持了整个大学。到大三的时候,他又开始思考爱心传递的问题,资助的事不能因为班级毕业就中断了呀!这时候,2009级全年级加入了接力的行列。8个班,8位学生,每班对口负责一位。还是每人每月1块钱,但不一样的是,又有了8名孩子可以享受应有的教育。当然,确认资助对象不能马虎,因为他们要对孩子负责,他们要对班上的同学们负责。所以,他们将资助的想法报给学院,希望邀约09级8个班长集体去贤表进行一次走访,得到了学院的认可与支持。
图为2008年赵红斌学长在贤表走访调查家庭情况
不是支教,没有来了就走,而是从孩子们的需要出发,这就是大学生的爱心,这就是青年的社会责任。
校园的经历也对红斌哥之后的工作、生活产生了不小影响。毕业后,师兄考回了新疆察布查尔县,成为了一名公务员,每天接触的最多的就是平常百姓。这正是他最希望做的事,凭借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群众来办事一定当亲人来对待,这是他所坚持的。想群众所想,虑群众之所虑。对于精准扶贫,他的理解是——“输血”不如“造血”,因为只有后者才能真正能让一个家庭重生。
如今,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他毅然考取了新疆大学的在职研究生,继续攻读公共管理专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问到他是如何下定决心的,他的回答很简单:“有些事想着就做成了,不做就没机会了。”
想着就做成了,这是因为心中有念,便愿意去付出,去为之努力;不做就没机会了,这是因为生命有限,从来不等你去拖延。社会责任,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词,而他却能践行得如此清晰简单,让人省思。
撰文/廖冬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