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弦雅韵浸润校园:贵州大学奏响古琴文化传承新乐章
发布时间:
2025-06-30
阅读量:
10

古韵新声:智慧教室变身文化殿堂

当悠悠古琴声穿越千年时光,在青春洋溢的校园中回荡,贵州大学西楼514Y虚拟仿真智慧语言实验室化身传统文化的“声韵殿堂”。2025年5月20日,一场融合历史深度与艺术美感的古琴艺术进校园名曲赏析公开课精彩开讲,贵州省古琴学会开展古琴艺术进校园分享,带领中外学子跨越时空,聆听千年古琴的“无声之诗”。

弦中乾坤:溯源古琴文化根脉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琴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神与审美追求。课程伊始,贵州省古琴学会会长吴若杰老师身着素色传统服饰,从“伏羲造琴”的古老传说讲起,为同学们梳理古琴从先秦礼乐制度到唐宋文人雅士案头雅器的发展脉络。

器韵相通:解构古琴文化密码

在古琴实物介绍环节,古琴老师小心翼翼地捧着珍藏的古琴,细致讲解每一处构造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古琴的一弦一柱,皆暗合天地阴阳、四时八节”,随着指尖轻拨琴弦,清越空灵的琴音在教室流淌。

名曲赏析:一曲一境,千年文脉跃然琴弦

最令人沉醉的当属琴曲欣赏环节。智慧教室的音响系统还原出古琴醇厚悠远的音色,古琴老师为同学们带来重奏《流水》、独奏《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瀛洲》《良宵引》和弦歌《阳关三叠》《燕燕》《浪淘沙》《不染》9首经典曲目。

《流水》重奏:陈怡君、吴若杰老师以双琴对话,再现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绝唱;《梅花三弄》独奏:吴若杰老师以清冷琴音勾勒寒梅傲雪之姿,曲中“三弄”技法暗喻文人风骨,让中外学子身临其境感受“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平沙落雁》独奏:杨敏老师以空灵的琴音演奏,群雁掠水、振翅平沙之景跃然眼前,勾勒出自然野趣与天地辽阔,诠释着道家“道法自然”的深邃哲思;《浪淘沙》《燕燕》弦歌:程征、吴若杰老师以琴歌结合的方式,将唐诗宋词与琴曲旋律深度融合,展现古代文人“以乐载道”的智慧;跨界创新《不染》《阳关三叠》:陈应江老师的古琴与吴若杰老师的吉他合奏、程征老师的琴歌与竹埙共鸣,打破了传统乐器的边界,诠释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包容性。

薪火相传:AI课程赋能文化传承

此次“古琴艺术进校园名曲赏析公开课”的圆满举办,是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华文化与传播》硕士AI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沈麟教授通过创新性的课程设计,让抽象的艺术变得直观可感,同学们得以沉浸式体验古琴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艺术魅力,坚定了同学们继承、发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当七弦雅韵遇上青春校园,这场古琴艺术进校园公开课是一堂艺术鉴赏课,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青年学子被古琴艺术的魅力所吸引,主动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年轻化、国际化的方式走向世界,让古琴的清音雅韵永远回响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之中。


撰稿:罗婷  摄影:沈 麟

一审:沈  麟

二审:杨莉萍

三审:周  斌